阅读历史 |

第155章 这种感动,绝无仅有 (第1/2页)

加入书签

‘牛比!王世风牛比!’

‘呜呜呜,不知道为啥,听到第二段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了,也太会写了吧。’

‘感谢先烈们为我们创造一个和平的时代!吾辈一定奋发图强,实现大夏复兴!’

‘我哭得我妈以为她死了,一人血求完整版!’

‘原来ra也能唱成这么正能量吗?长见识了,这个王世风真是个鬼才。’

‘倘若四海安定、盛世昌明,我等愿渔樵耕读,浪迹江湖,倘若大厦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这才是夏视节目应该有的水平啊,少请一些流量小花小鲜肉来荼毒青少年吧,跪求王老师当常驻嘉宾!’

‘嘉宾?我觉得王老师可以当总导演,反正他也在拍电影,顺便把夏视的节目拯救一下算了[狗头]’

‘感谢乌烛骞和袁青岚,没有他们瞎哔哔,王老师怎么会亲自下场呈现这么牛比的节目。’

‘乌烛骞:愿天堂没有王世风,阿门。’

弹幕观众肆意发泄着心口无处宣泄的沸腾,以至于节目后台服务器几度卡顿。

作为夏国能够承载观众量最大的电视台,这种情况让技术人员有些措手不及。

春晚流量压力都没这么大!

而只是因为一首歌!

乐与通神!

在华夏明中,音乐最早是用来与鬼神沟通的桥梁,从神权时代开始就在华夏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而在其他明中,音乐的作用也同样重要。

从宗教用途到宫廷用途,最后到大众用途,音乐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明的延续和发展。

有人说音乐最早的出现是人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规律,如电闪雷鸣,风吹树曳,小河淌水等自然现象,结合一些自然反应后形成的一种敬畏认知。

以此来界定这种玄妙的声音,是来自天神的警告或者神谕。

后来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和科技的进步,音乐从鬼神之谕,慢慢衍变成了表达凡人思想情感的方式,例如先秦很多诗歌,大多都算是各地‘劳动号子’,其中有一部分被收录在《诗经》中。

《礼记·乐记》中记载音乐是分开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而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音乐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脱离物质无限接近于精神的艺术形式,摆脱了所有物质和空间的桎梏,形成纯粹的精神产物。

也是因为这种特性,让音乐孤立于现实世界,就像是神灵超脱一切生灵一般。

所以人类在听到音乐时,即便你不懂歌词,不懂旋律,依旧会被真正的音乐所震撼和感召,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微妙感官。

就如同王世风的这首不到两分钟的现场freeste,百分之八十的观众其实对ra这种新型艺术都不太了解,甚至无法欣赏和认同。

一个人靠着嘴皮子嘚吧嘚,嘚吧嘚能有什么好听的?而且还时不时的蹦出两句外膈应人。

如果真的想听别人练嘴皮子,我去听相声贯口,莲花落,二人转不更有意思?

但是王世风的这个表演,真的是足以让所有人都动容,因为歌词和旋律的感染力太强了。

一共三段歌词,每一段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所有人不用去仔细琢磨就能够感同身受,因为这是属于大夏近代的历史,从一个没落的王朝,到涅槃的强国征途,所有人既是见证者,也是经历者,都在路上,为此奋斗。

这是真正唱到所有人心里的爱与梦想。

隔着屏幕和空间,这首歌所传递的东西仿佛一下子将所有人都连接到了一起。

这种感动,绝无仅有。

而与狂热的气氛格格不入的人也有。

比如被迫站起身向王世风鼓掌称赞的乌烛骞和袁青岚。

因为全场都站着,只有他们两个人坐着,不但很不合群,更重要的是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他们两个要是不跟着大众走,那就要出大事儿了。

因为王世风这首歌,已经不只是正能量的问题了,这尼玛简直就是主旋律啊。

我们前面刚只是提醒你一下不要低俗,怎么你就直接开大秒人呢?

而且放大招前也不给我们个准备的机会,你的技能不要d吗?!

看着舞台上被万众喝彩的王世风,袁青岚面色发苦,心中无比后悔来帮乌烛骞当助演嘉宾。

不是说好的是个投机取巧的小网红吗?怎么是个主旋律节奏大师?你这让我怎么搞?

而乌烛骞更是脸色难看,因为根本没得比啊。

王世风一下子把格局拉到了天上,他那些小情小爱狗狗祟祟的ra小技巧就显得完全上不得台面了。

“唱国语估计很难超越他这个表演了。”袁青岚似乎察觉到乌烛骞的压力,悄声出主意。

超越?

乌烛骞荒谬瞥了袁青岚一眼。

您也太看得起我了吧,我拿头去超越吗?

不过袁青岚确实提醒他了,既然不能力敌,那就智取嘛。

反正百分之九十的观众都听不懂英语,自己唱个表达爱与和平风格的ra,在外语逼格的加持下,大概还能保存点儿颜面。

但他做好心理建设和准备后,等了半天,也没见主持人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