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城投集团
回宫五个月后,张蔷母子,在天启六年的十月二十六,再次回到了西郊皇庄。
庄子里一点也看不到爆炸带来的影响,一切都在正常进行。
今年虽然仍然干旱,庄子里的三样新作物,因为有玉河水的灌溉,仍然获得了大丰收,按张蔷的指示,全部挖地窖贮存起来,明年用来做种。
英国公张家的新作物,却是畅销得很,特别是土豆,在勋贵子弟中,卖到一两银子一斤的高价,要不是留种,世子张之极都想全部卖掉了。
这哪里是种土豆?这是在种金疙瘩啊。
涿州张家村,也派人上京来报喜,说是新作物在张家村长得极好,特别是番薯,因为用薯藤栽种,张家村前前后后种了三百多亩,今年,果然亩产上千斤。
周边村子见了,都来张家村买种,村民们借此,发了一笔小财。
收到这些消息,张蔷很欣慰,她总算用自己的努力,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一丝改变。
庄子里的两间工厂,也在正常生产,接送货品和原材料的任务,交给了胡定海的镖行。
每五日,胡定海就要领着人,赶着十几辆大车,运来原材料,拉走成品。
前门大街上的皇店,还来不及重修,福吉店除了在鼓楼大街和城外的灾民安置区摆摊设点,又在原址上设了一个摊点,找回了许多老客户,生意比爆炸前好了许多。
张蔷在庄子里安置下来后,亲自去了一趟灾难现场,她并没有下车,戴着大口罩,撩开车窗一条缝,沿着正阳门到宣武门之间的几条大街,转了一圈。
这一片的房屋,大部分都倒塌了,没塌的,也成了危房,无法住人,许多商家,就在原来商辅的旧址上,摆摊卖货。
街道上尘土满天,往来的人们,无不灰头土脸,不知道这些人的肺怎么受得了?
张蔷看了一圈,急忙转回庄子去,京城这么脏乱差,那么多的官员,都看不到么?
她在后宫几个月,京师执行的,仍然是当初朱由校颁布的救灾条例,就没有一位臣子提出灾后重建的问题。
她只看到争权夺利、拉帮结派、争功诿过,逼天子下罪己诏,为魏忠贤立生祠……
刘鸣谦听说裕妃娘娘回到庄子,特意赶来拜访。
一来就给张蔷跪下了:“感谢裕妃娘娘救命之恩……”
张泉忙上前扶起他,只听屏风后面的张蔷说道:“合该刘先生命大,端午节去看龙舟赛,这才逃得亲朋的性命……
亲朋中有住阜财坊的么?”
娘娘这是不愿意居功,也不愿意声张,刘鸣谦忙回道:“回娘娘,在下一位做丝绸生意的朋友,叫苏应璧的,家住阜财坊。
得在下通知,一家人去城外走亲戚,性命得以保全,只是房屋家什,俱都炸没了……”
“本宫看前门那几条塌房的街道,重建的商户很少,刘先生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回娘娘,一是那几条街上的铺子,多是高门大户的产业,那些人家,正忙着检修家里的院子,暂时无暇顾及。
另一些商户,靠着祖上传下来的铺子收租过活,无力重修。
第三个原因,王恭厂一带,住着许多匠户,此次灾难,许多人家被炸成了绝户,就算有人想重修商铺,也找不到足够的匠人……
第四,如今砖石木料等建筑材料,涨价得很利害,砖石涨了三四倍,木料更是涨得离谱,梁柱木料,灾前只要八九钱一根,现在,已经涨到二三两银子一根,还买不到……
听说,西山上的大树,都快被砍光了。”
张蔷明白了,高昂的人工和材料费,使得许多人无力重建商铺,有钱的人,也不想做冤大头啊,都在观望,希望京城这波大修潮过去,人工和材料费降下来,再修不迟。
这得等多少年啊?几日来的一些想法,逐渐在她心里定型。
前世,她是一位投资人,最擅于整合各种资源,这一世,也要靠前世的技能吃饭啊。
她问道:“刘先生的当铺里,能筹集多少资金?”
刘鸣谦默算了一下,才回道:“回娘娘,三间当铺,应该能抽出二十万两……”
只听张蔷说道:“少了,阿泉,咱们手里有多少现金?”
张泉看了旁边的刘鸣谦一眼,这才说道:“回娘娘,除了流动资金,能抽出来的,也就二十来万两。”
刘鸣谦听了,咂舌不已:他刘家三代人,苦心经营,到如今,三间当铺,才存下二十来万,裕妃娘娘出宫两年,就存下二十来万,还有两间工厂。
不,三间工厂,两个月前,南京的工厂已经建成投产,报回来的第一个月分红,就有一万六千多两!
可惜他只是个掌柜,要是能参与到裕妃娘娘的生意中来,该有多好啊。
他正在胡思乱想,就听裕妃娘娘在屏风后又说道:“刘先生,本宫对前门几条塌房的大街,有一个灾后重建的方案,你先看看,回头咱们再讨论。”
姜姑姑送出一沓手稿,张泉接过,送到刘鸣谦的手中,对他说:“刘先生请跟咱家到侧殿中奉茶,这稿子啊,要费功夫琢磨琢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