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才子
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孕育出了美丽绝伦的牡丹,还培养出了无数才情出众的才子佳人。
而在这些才子之中,贾谊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汉帝时期,贾谊的才华便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坛的翘楚。
他的章犹如盛开的牡丹般绚烂多彩,令人赞叹不已。即使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洗礼,贾谊依然被后世视为才学渊博、采斐然的大家。
人们之所以对贾谊推崇备至,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卓越的才华,更是因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贾谊的遭遇,可以说是众多才子命运的一个缩影。
年仅十八岁的贾谊,凭借着对《诗》《》的精通和出色的写作能力,在洛阳声名远扬。
他所着的《过秦论》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河南郡守吴公听闻贾谊才华横溢,便将其招揽至门下,对他关爱有加,贾谊也得以在吴公府中度过了一段施展才华的美好时光。
然而,正如大多数天才一样,他们的生活往往会越来越艰难,除非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独特才能,回归平庸。
“光大汉室,造福于民”,这是刘恒刚刚登上皇位时,在心中暗暗立下的宏愿。
初登大宝,刘恒就听闻河南地区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足,对治理该地的官员吴公赞赏有加,并将其提拔为廷尉。
吴公深知人才难得,大力推荐了年轻有为的贾谊,刘恒欣然接受,册封贾谊为博士。
就这样,年仅二十出头的贾谊顺利地进入了汉朝的朝廷。
在此后的日子里,每当朝廷商议国家大事时,众人往往沉默不语,而贾谊却能侃侃而谈,言辞犀利。
他的观点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问题要害,总能道出朝臣们内心深处想说却又不敢言的想法。
就连一向木讷的周勃和有勇无谋的灌婴也对贾谊的才华深感敬佩。贾谊如此出众的才能,自然得到了刘恒的高度赏识。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就被破例提升为太中大夫。
在获得破格晋升之后,贾谊感到无比兴奋,暗自下定决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起初,他只是在朝堂之上发表对政治的见解,但现在,他渴望能够付诸实践,推动内政的改革。
贾谊深知,自大汉建都以来已有二十余年,在这期间,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正是创造属于大汉独特风格的时候。
贾谊不仅精通《诗》《》,对于朝臣们的服饰、礼乐等儒家的那一套更是了如指掌。
他根据“五德之运”的理论,精心推算并拟定出:汉朝应当崇尚黄色,数字应以五为准,甚至连官员的称谓都需要依此进行更改。
然而,改变一个人的事情或许还相对容易些,但要改变整个国家,那就不仅仅是繁琐无比那么简单了,所耗费的资金也是相当巨大的。
刘恒作为一个一向以节俭着称的皇帝,他连皇宫内众人的衣服都舍不得轻易更换,自然更不会愿意费心去更改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
因此,刘恒最终没有通过贾谊的这一提议。
刘恒的节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他对百姓的好仅仅停留在一些小恩小惠上,并未将这种好延续和扩大。
在这件事情上,他显然未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错失了一次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积极影响的机会。
这个建议不行?那好,贾谊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更改国家法令,让那些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养老。
这样一来,既能减少长安城的开支,又能把那些不受欢迎的功臣赶走,可谓一举两得。
刘恒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欣然同意,并让周勃带头回封国。
然而,回封地养老对于这些老臣来说意味着退休,而在当时的汉朝并没有这样的惯例。
贾谊因为受到刘恒的赏识而被破格提拔,本来就让其他大臣心生不满,如今他又提出要将这些老臣赶出京城,他们自然无法接受。
周勃、灌婴、冯敬等老臣心中充满了愤恨,开始密谋如何报复贾谊。
贾谊进入中央政府后,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他精明能干,表现出色。
刘恒看到贾谊如此优秀,心里很满意,想要提拔他成为位列公卿的官员。这时的贾谊才年仅26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
公卿这个职位,是三公九卿的简称。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而九卿则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太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
这些都是汉朝的高级官职,他们的俸禄高达二千石,地位非常高。
当刘恒提出要让贾谊位列公卿时,老臣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心生不满和怨恨。
因为他们认为贾谊年纪轻轻就得到这样的高位,实在是不合理。
他们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和贡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愤怒。
于是周勃、灌婴等老臣联名上:“这个贾谊,不知天高地厚,专欲擅权,只会坏事。”吕雉擅权的凄厉回声还飘荡在大汉朝堂,一提擅权,刘氏子弟无人不惊,何况是弱的刘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