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同根同源

加入书签

“到他继承王位的时候,不但武功高绝,内功造诣也很不凡。他当了国王,一改过去王室的颓弱之风,要求王室子弟练武强身,一面仿照中华礼制在国内施行仁政,渐渐因为德高望重,经过征战统一了波斯各大诸侯国,且又因他有过这段在大唐学习和练武的渊源,受到波斯国人极度的推崇。”

“他后来年老退位,在去世之前,把自己从大唐学来的内功心法写成了一卷秘籍留给了他的儿子。”

大唐开放边禁,在江湖中行走的人多多少少都认识几个波斯商人,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波斯武功其实源远流长,几乎可以和中华武学分庭抗礼。

原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后来慢慢由这些商人从大唐带回到波斯去的。而波斯本地国民喜好武功,多少是受了临近波斯的吐蕃武功的影响。

李雪衣继续说道:“可惜自希罗德王之后的历朝波斯国王都耽于享乐,无心练武,以至希罗德国王辛苦写成的这册武学典籍尘封高阁,形同废纸。后来希罗德国王建立的大波斯王朝各地诸侯渐渐离心背德,到处起战火,好好的波斯王朝四分五裂,那卷武功典籍竟尔在战火中失去了踪迹。”

她叹了口气,接着说:“如今的波斯不及原先国土的十成之一,虽然还以波斯铁骑闻名于世,但残梁败栋不足以支撑将倾的大厦。好在近四代国王代代贤明,我义父又是一个忠心为国的好宰相,波斯才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比起希罗德国王的辉煌年代,那还差得太远。”

“天凑奇缘,上四代一位国王无意找回了当年希罗德国王手的武功秘籍羊皮卷,于是立刻召集国士破解经卷的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波斯的‘镇国七老’。数十年中,四代国王集合了本国的聪明才智之士,以镇国七老为首,费尽心血日夜琢磨,终于尽悉其中的秘奥。”

“原来羊皮卷上记载的除了希罗德国王从大唐学来的武功心法之外,还有一卷以古波斯写成的治国方略,但内容太过深奥,镇国七老殚精竭虑,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内容,而以希罗德国王的武功为蓝本,镇国七老又加入了自己的武功心得,最后成,写成了两册‘戒日神功’。”

严玉瑾道:“听上去两册戒日神功其实并无关联呀。一本是治国方略,一本是武功秘籍?”

李雪衣道:“看上去似乎毫无关联,但其实是相互楔入的关系,自古武不分家,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哪有只有或者只有武的?希罗德国王是一位大贤,自然洞悉其中的要害所在,所以他的羊皮卷里,在武中取,武在中生,两者运用得好,那就是武双全,如同希罗德国王一样,足以称霸世界。”

“至于流传到大唐来的‘戒日神功’,则是众精所聚,七大长老各以希罗德国王的武功辅以自己本身所学而成,所以‘戒日神功’才会分成七个部分,也就是你们说的六种武功,加上一篇‘戒日神功’的总纲。”

“他们七个志同道合的同僚,都是为了振兴波斯往日雄风的同一目的,接受国王的邀请,进宫参与希罗德国王羊皮卷的修复和破解工作的,没想到却写成了一卷日后在大唐风起云涌的‘戒日神功’。”

李雪衣顿了顿,接着往下说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经写成的当年,一个奸臣勾结外邦,害死了国王,于是波斯战火又起,在那场巨变中,镇国七老辛苦写成的‘戒日神功’从此不知所踪。”

“义父做到宰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波斯最精明勇敢的武士,循着各种可能,到处搜寻戒日神功的下落,最后在十年前,被他发现了‘戒日神功’的其中一种在大唐大唐出现的线索。”

波斯在大唐初年,国力日渐衰微,不得不向大唐俯首称臣,但黑衣宰相雄心壮志,力图恢复波斯国力,不惜以宰相的身份四次前来大唐学习大唐的化和武功。

想仿照希罗德国王的所作所为,达到使波斯重新振兴的目的。但他始料不及的是,派出了无数武士都没找到的“戒日神功”竟然在他第三次出使大唐时端倪初现了。

李钲道:“我是未曾见过令尊黑衣宰相,但十年前他已名震中西,中原武林很多人都知道黑衣宰相的名字。以他的武功,即便放在高手如云的大唐武林也足够名噪一时,他大约不会去练戒日神功吧?”

李雪衣道:“他老人家年过六旬,但他为人开明,他认为希罗德国王留下的武功就足以一生受用,怎么会去练‘戒日神功’呢?我刚才说过,一一武两本戒日神功出自同源,两本的结合方能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义父本来是想把流失在大唐这本‘戒日神功’找回来,但国王却和他见地不同,国王给他下的命令是让他一旦见到这本立刻毁掉。”

“也就是说,国王宁愿不要治国方略,也不希望戒日神功中的武功留在世间害人。义父对国王忠心耿耿,一定会执行国王陛下的意思。”

她说到这里,又停顿了一下,道:“于武学而言,父亲正当盛年,他老人家少年便痴迷武学,他不希望传自我国的‘戒日神功’就此失传,所以他还是抱着一腔热血,想把‘戒日神功’有益的部分保留下来,让它回归波斯。”

“流传到大唐大唐来的这份神功虽然历经篡改,并不齐全,也是尽了我们作为希罗德国王后人的一点忠心。但国王派来协助义父的黑甲武士的首领却并不同意义父的做法,他们还是希望执行国王的命令,一得到‘戒日神功’的原本经,就必须立刻毁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