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野史也是史唯留千古遗憾 (第2/2页)
白居易和元稹对望了一眼,他们俩都是冰雪聪明的人,怎么会听不出来,这郭晨的心底,仍然对光复安西四镇,甚至是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念念不忘?他很可能对此产生了一丝丝的希望?
难道,这三百老幼病残的府兵就能让他实现这个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吗?
白居易道:“郭叔父,等您身体再好一些,您的大将军府就可以全都收拾好了。那时候,您就可以安享晚年......”
“安享晚年?哈哈,乐天贤侄,我郭晨甘冒九死一生之险,生死搏杀,间关万里也要回到长安,上呈武威郡王的遗和奏折给当今皇帝陛下,我是为了什么?
我郭晨,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安西四镇,包括北庭大都护府将士们全部为了大唐玉碎边疆,我岂能独活安享晚年?”
似乎他也觉得这段话有点过于悲观,很能让人产生误会,立刻改了口风。
他话题一转,对元稹和白居易道:“这样吧,微之贤侄也曾说过,要给守卫安西,全部战死的英烈们赋诗一首,乐天贤侄更是要把我们安西铁军的事迹写成话本,永世流传。
郭晨感激不尽。
如果微之贤侄想要问什么,乐天贤侄想要知道什么,你们尽可开口问来。
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已死英烈,他们或许永远不会被载入青史,但是,有了你们两个大才子的诗作、话本在,必定会流传千古,他们也一定会含笑九泉!
野史,也是史!
郭晨,在此替他们拜谢两位了。”
他说完,双膝跪地,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男儿膝下有黄金!
为了自己的战友们,为了那些白发苍苍仍然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的老兵们,郭晨,给白居易和元稹下跪了!
郭晨这一跪,跪出了旷世诗作《缚戎人》,跪出了话本《孤城英烈赋》。
非常可惜的是,《缚戎人》经历口口相传,被刻板印刷成为了经典诗作流传了下来。
而白居易亲笔写的《孤城英烈赋》却因为他的房子漏雨,纸张脆弱,墨迹斑驳,全都粘贴在一起,无法分开。最后只能晒干之后,用层层浸过蜡的纸张包裹起来,封进了坛子里,打包后,跟着白居易去了外地做官。
当时,白居易被左迁为江州司马,这坛子也被他带去了江州。
当他在浔阳江上夜送客的时节,他写下了传颂千古的长诗《琵琶行》。也是在那一晚,因为要上路了,多余的东西不能带走,他的那个封装《孤城英烈赋》的坛子被仆役当做垃圾扔掉了。
这是千古遗憾!
天底下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白居易不再写一次《孤城英烈赋》,这或许和当时的政局和他的心境有关。
浔阳江盼夜送客,琵琶女的遭遇令白乐天泪流满面,而且连青衫都湿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啊,能让白居易泪流满面,以至于打湿了青衫,这要多么的悲哀!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和郭昕从来没有见过面,和安西铁军的将士们也从来没有过交集,但是,只要能够铭记他们的勇烈事迹就可以了。
这是他有感而发,那时候,他的境遇很不好。
以诗讽今,以赋褒贬时政,注定了白居易当时不会得到重用。这和他的主张有关,也和他的政治立场有关。
自那时起,一千多年来,再也无人知道安西大都护府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和他的那一部英勇战死的白发老兵的详细故事了。
往事越千年,一直到现在,中国都没有郭昕和他的安西边军白发将士们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战敌寇比较详细的惨烈事迹流传下来。
旁白:在一次考古中,上天垂怜,有幸得到了这个坛子,经过千辛万苦,清理了坛子里的那一团黑不溜秋的纸团子,从这些还有一些字迹的记载中,才终于得知,白居易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本!
万分欣喜之中,却非常遗憾地发现,此只有开头的名《孤城英烈赋》和“白居易为安西边军英烈们三沐恭谨而作.....,”这几个还能看清楚的字迹,
意思是,我白居易十分恭敬地沐浴三次,才敢恭恭敬敬地拿起笔,记述安西英烈们的故事。
中间掏出来的残破的纸张上有诗曰:“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做汉家子,死亦为鬼雄!------大唐大都护府都护郭昕绝笔......”
其他的纸张,已经化为飞灰,再也看不到上面的任何字迹了。
就是这首诗,强烈地激发了本作者极为强烈的好奇心和随之而来的无比敬仰之心。
经过十几个春秋的不懈考证,推断和查阅各种资料、献,包括《新唐》、《旧唐》、《资治通鉴》、《中晚唐名将杂叙》、《夜话清潭》等等古籍和野史,终于有了这本《孤城英烈赋》。
或许,白乐天地下有知,能够看到这本,不会指责作者写得不够好吧?
无论如何,作者尽力了。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些为了华夏民族不受异族掳掠,烧杀奴役,心甘情愿地守护边疆,守护安西四镇那广袤的国土五十多年的白发老兵和那些还是孩子的英烈们。
这,或许就是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