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0章焦头烂额的英国人 (第1/2页)

加入书签

跨大西洋远征米利坚?

这一话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意大利王国政府可没有这么冲动,除了严辞谴责米利坚政府歧视性的移民政策外,并没有过多的外交举动。

但意大利反对党领袖贝努埃-洛卡特利总是在利用各种场合,猛烈抨击米国(北方)政府,以此赢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

他表示;

“若是能够当选,将亲自率领8万人的意大利远征兵团远征米利坚,登陆后一个月内兵力将达到30万人,三个月达到80~100万人,一举荡平米利坚国,重现古罗马时期渡海征服英吉利岛的辉煌……”

贝努埃-洛卡特利潜在的逻辑,就是定居于北美的800多万意大利后裔,都是意大利远征军的忠实拥护者。

王师一到,从者云集。

甭管这种大言不惭的论调是否可笑,关键是贝努埃-洛卡特利一个劲儿怼米利坚就是了,嘴一歪又把英国人带上,引来了伦敦的强烈抗议,巴黎和柏林都表示严重关注。

弄得意大利王国政府只能出面辟谣,表示贝努埃-洛卡特利的言论只代表其个人。

意大利王国政府现在没有,未来也无意对古罗马时期的疆域提出领土要求,纯属误会。

地处南欧的意大利人性格热情冲动,言行举止往往不考虑后果,只图嘴上一时的痛快。

很多早期移民北美的意大利后裔,在欧洲本土几乎没有什么亲属,也没有什么瓜葛,他们更加认同自己米国人的身份。

那种意大利远征军一登陆北美受到夹道欢迎的妄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白宫就此反唇相讥;“贝努埃-洛卡特利先生的罗马帝国梦可以醒醒了,鉴于他本人明显的移民倾向,还要带领更多的意大利人来北美,所以不会被欢迎。”

这些局部的国家间唇枪舌剑,没有影响欧洲愈发严峻的整体形势,自从沙俄帝国月2日正式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后,一众巴尔干小弟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紧随其后,纷纷对奥斯曼帝国正式宣战。

沙俄这个庞然大物悍然下场,集结了0万大军强渡多瑙河,以优势兵力重拳出击,拉开了第10次俄土战争的序幕。

战争全面爆发,几乎让大半个欧洲都感受到了沉重压力。

战争就爆发在身边,就爆发在国境之外,大量躲避战火的难民潮越过边境逃了过来。

距离是如此的近,感受如此的真切,自然引起了欧洲各国的高度关注。

奥斯曼帝国原本的军事优势立马丧失,重兵集团被迫收缩防守要地,在沙俄帝国猛烈的攻势中摇摇欲坠,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英国援军的抵达。

这都个多月过去了,英国除了派出一支皇家海军舰队进入黑海,警告沙俄不要越雷池一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按理说

巴尔干地区距离英伦三岛本土并不远,通过海上输送英国陆军非常方便,可为何至今一兵一卒也没有见到呢?

这与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第9次俄土战争)时期英、法、唐、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前身)联手汇集百万大军,痛揍沙俄军队完全不是一个画风啊?

英国人其实有苦难言,针对法国的俄德奥三皇联盟已经成型,这三大欧洲陆上强国抱成一团,极大的挤压了英国人的战略回旋空间。

由于是沙俄主动出兵入侵奥斯曼帝国,所以并没有触动三皇联盟的共同防御机制,德奥两国不用出兵参与战争。

但是三皇联盟的体制,等于为沙俄设置了一个安全阀,保证其领土不受英法等世界列强的入侵,这大大助长了沙俄宫廷的嚣张气焰。

我能打你,你却不能来打我。

简单说就是这么回事儿,所以沙俄宫廷能够很容易的做出入侵奥斯曼帝国的重大决定。是因为战争损失可控,不会波及自身领土。

英国人和大唐在普法战争中的偏向德国立场,极大的伤害了法兰西人强烈的自尊,这才过去几年时间?

没了法国军队的鼎力支持,大唐又远在大西洋彼岸,这时候让英国陆军硬着头皮,独自上去支援奥斯曼帝国,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奥斯曼帝国0多万军队,英国也有0多万军队,两家加起来也就80多万,全部都扑上去也不够啊?

沙俄在战争爆发后就派出了0多万大军,经过动员后,国内还有数10万大军整装待发,再加上巴尔干几个小弟10来万的兵力,形势相当严峻。

奥斯曼帝国的存亡关系到遏制沙俄西进的总体战略,关系到英国“欧洲力量平衡”基本国策,又不能视而不见,必须要施以援手。

否则,一旦腐朽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分崩离析,失去巴尔干和高加索屏障,那乐子可就大了。

帝都长安

勤政殿

皇帝李察在这里接见了英国女王特命全权大使兼殖民地部大臣詹姆斯-克利夫兰勋爵,加拿大总督巴麦尊列席觐见,帝国首相董杰等作陪。

这一次,伦敦是真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