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七十八章 争议、李团长来找、《至尊红颜》的大乌龙 (第1/3页)

加入书签

吃瓜群众也纷纷下场,各大学院的历史教授、历史系学生,民间历史爱好者一一出山对喷。

至于普通人?对不起,没那个资格。

毕竟,人家可以把你这句话的出处,以及最符合这句话的来历,都能给你说的一清二楚,你怎么反驳?

尤其是接下来几集,关于酒肉池林的说法,彻底引爆了历史圈子。

《人民日报》都报道了这件事:一部历史剧电视剧引发全民热议,关于历史,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或者说有多少是客观的?

最后直言: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

其他媒体也不甘示弱,一个个下台支持各自的观点。

最后余道都被引出来,上面希望他做个官方解释。

于是当晚,余道再次来到《开讲啦》节目组。

小撒客气地说道:“余主任,好久不见。”

余道呵呵笑道:“怎么还这么客气?今晚的主要话题是啥?”

小撒嘿嘿笑道:“现在话题最热门的就是关于您的新剧了,接下来我们之间的谈话就是关于这个的。”

余道哈哈笑道:“没问题,这点我也做过不少研究,也算是看了不少籍,你就放马过来吧。”

小撒眼睛一亮,笑道:“好,那就由我来做个引子。”

《开讲啦》在小撒的一番开场白之后正式开始。

小撒对台下观众笑呵呵说道:“你们知道最近最热门的话题是啥吗?”

台下热心观众瞬间喊道:“《历史回眸》。”

小撒哈哈笑道:“正是如此,今晚我们请来了《历史回眸》的导演——余道,有请余导上台。”

余道在一阵灯光变幻之后便上来与众人打招呼:“小撒你好,观众们大家好。”

小撒打趣道:“最近余导的《历史回眸》可是引起一番热议,很多人对自己的历史认知感觉很有问题,对此余导你怎么看?”

余道皮了一下:“我坐着看,躺着看,喝着茶看。”

顿时引起一阵哄笑,小撒也被噎了一下。

余道接着正色说道:“其实这些还不算太严重,因为关于商王子受,我们知道最详细的应该就是《封神演义》了吧?”

小撒点头说道:“是啊,其他的就知道桀纣,暴君、昏君的代表人物。”

余道笑道:“那你们可知道倒曳九牛尾、托梁换柱?”

小撒笑道:“两者都是形容人力气大的,后者倒是在薛仁贵那里听过。”

余道呵呵笑道:“这两个词语的出处就是来自于子受,关于后者听说还有一个典故,说是帝乙与群臣在某个宫殿谈事,但是顶梁柱突然断了,吓得众人四散,

帝乙因为年迈没能及时逃走,正在这时,子受站了出来,一手托住掉下来的顶梁柱,又找了个木桩给换了上去,此后,帝乙经过一番考量,把他立为新王。”

小撒表情浮夸地问道:“这得多大力气?”

余道摇头笑道:“真实性不可考,不过关于他力气大的事实,周史也有记载,这点应该做不了假的。”

小撒接着问道:“那关于你对子受的任用小人这些观点是真的吗?”

余道点头说道:“这都是有记载的,因为古今语言环境的差异,所以我们之间的认知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小人,在当时就是奴隶,甚至是平民,但后期经过历史的发酵,变成了品德不好的人。”

小撒点头说道:“看来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这些可考吗?毕竟历史讲究考量,出处。”

余道笑道:“可考,就在xx籍里面有明确记载。”

小撒接着问道:“那关于妲己、比干的事怎么说?这个在大部分人的映像中都是妲己祸乱超纲,比干忠肝义胆被害死。”

余道笑道:“这个也是有记录的,妲己跟比干的事都有出处,你们可以找一下,能找着具体出处。”

小撒笑道:“看来余导这部剧做了很大功课。”

余道哈哈笑道:“我请了十几位历史教授,他们都是研究这些历史的佼佼者。”

小撒疑惑:“那关于酒肉池林怎么说?这个我记得大步分历史都有明确记录。”

余道笑道:“这个算是我们的猜想,你想一下,一个喜欢征战的帝王,在粮食产量极低的情况下,会把大量粮食用来酿酒吗?再说了当时的粮食跟我们现在不一样,

据记载,黍、粟、麦、稻、高粱为商朝的五谷,也就是商朝人民的五大主要粮食,出现频次最多的是黍和粟,也说明这是当时商朝的最主要的粮食,但在黍和粟之间就出现了等级,

黍,黄米,性黏,可酿酒,粟,小米,商朝人对酒非常喜欢,因此奴隶主霸占了黍,百姓佷难享用。看甲骨记载,“贞王往省黍”,“贞王黍受年,一月。”

这些记载充分说明统治阶级对黍的重视,老百姓姓是很难得到的,商朝时期因此岀现贵食和贱食之分,吃贵食黍向征了奴隶主阶级,吃贱食粟大多是奴隶阶级。”

小撒皱眉问道:“即使这样,也不能够说明酒肉池林是假的。”

余道笑道:“咱们从大环境考虑,粮食产量低,你会拿出大半粮食酿酒吗?再想一下当时的祭祀情况,我们就做出了这个猜想,至于真假,还得考古。”

小撒问道:“那么你为什么要拍这部剧?听说这部剧花费了1亿,请了陈道明等人,甚至老谋子、姜闻都有出演。”

余道严肃说道:“我就是想告诉年轻一辈,历史不是螨清,螨清只能算是华国一小段历史,完全代表不了华国五千年的历史,其次就是想为某些人翻案,有些人实在被黑的太惨了,比如子受、始皇帝、隋明帝、唐高祖、明宪宗等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