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第1/2页)
大唐帝国对每一个扩张殖民目标规划都清晰而明确,那就是新殖民地采取彻底同化战略,将其消化吸收后,沉淀为更深厚的帝国底蕴。
墨西哥是如此,哥伦比亚是如此,古巴和吕宋群岛也是如此,对东印度群岛当然也不例外。
在军事征服的同时,长期殖民规划和统治举措随之而来,帝国并不吝啬对新殖民地的基础设施大举投入,无论城镇道路还是农田规划,以及桥梁水建设方面。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大唐帝国真的太有钱了。
为了彻底征服东印度群岛(注;苏门达腊群岛,加里曼丹群岛,苏拉威西群岛,不包含爪哇群岛),帝国政府和皇室共计列支了23亿战争开支,足以保证一年半的高强度战争所需和大量的基础建设物资。
这包含现代化水泥厂,砖瓦厂,木材加工厂,米厂,面厂,油厂以及其他部分现代工业成套设施,为新殖民地建立起初步工业化框架。
在此之前
新殖民地所需的钢材水泥等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可以就近从天堂省新西安运输过来,从海路抵达东加里曼丹省所属的巴西和三马林达等城市,也就900多公里的海路运输距离,正常货轮两天两夜可以抵达。
在巴西,三马林达,巨港等地,登陆的帝国军队遭遇了规模不同的荷兰军队的抵抗,但相继都被镇压下去了。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大唐帝国皇家陆军,荷兰在在兵力和装备上都不占优势,很容易被击溃。
这并不是荷兰人战斗力弱,而是因为需要防守区域过于广大,有太多的目标城镇需要守护,不可避免的导致兵力分散。
再加上地理环境极不利于大兵团机动,荷兰人的重兵集团往往聚集于内陆。
这就像收缩的刺猬一样,等待敌人来攻击。
例如在加里曼丹群岛,荷军其中8成以上的兵力,共计约33万兵力重点守护中加里曼丹省。
而在其他四个省共计约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荷军总数也只有6300多人,还包含了很大比例的土著仆从部队,平均到每个省只有一两千人的样子。
荷军主力主要分布在中加里曼丹省首府帕朗卡拉亚及沿海桑皮特港之间,上述两地之间有一条宽约62米,长约3公里的沙石公路连接,这也是加里曼丹群岛为数不多的较好干线公路。
即便在雨季,也能保障货运马车艰难的通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条已经拥有20多年历史的道路让人一言难尽,其最早是帕朗卡拉亚土著王国通往海边港口的唯一丛林通道,历史极为悠久。
荷兰人用火枪征服了土著居民后,为了能够让货运马车通行,争取在当地300余名土著壮劳力,艰难的沿着原本的道路走向拓宽改造,历时年多才建成了这条标准较高的砂石公路。
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下来,这条公路早已经是大坑连着小坑,年年修,年年烂,一言难以尽述。
加里曼丹军团遵循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登陆后,率先控制兵力空虚的东加里曼丹省,占领巴西,三马林达等重要城镇取得立足点。
下一步再考虑南下南加里曼丹省,占领区首府马辰。
另一路自兰芳国出发的皇家军队,大举侵入北加里曼丹省境内并占领之。
最终,两路大军合击荷兰军队重兵防御的桑皮特和中加里曼丹省首府帕朗卡拉亚,并一举战而胜之。
所以在大举入侵的初期,皇家陆军面对的都是分散而零星的荷兰守军,抵抗力度并不强。
在苏门答腊军团登陆的巨港和占碑等地,都处于该岛的东南部,也是荷兰军队兵力薄弱的地区。
而在荷兰军队重兵云集的苏门达腊岛中部和西北部,包括亚齐地区,荷兰军队总数超过10万(注,含约一半多的土著仆从军),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在高级军事会议上
通过了下一步军事扩张战略部署,也通过了在巴西,三马林达等城市建立水泥厂等一系列工厂设施的议案,并且通过了强征不少于5~6万土著劳动力,投入沿海公路建设工程的宏大计划。
在大唐帝国军事殖民扩张初期,最成熟的经验就是实时军管,在军管状态下推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而高效。
这方面,帝国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很多殖民事务由跟随军队抵达的殖民地部官员规划实施,军方只需要根据需要配合即可。
比如说抽调军队看押苦役营中的劳工,实施武装警戒、巡逻及搜捕清剿等军事行动,以配合殖民官员的工作。
大唐帝国面积广大,不乏南美洲广阔的热带雨林地区。
远征东印度群岛的军团士兵,绝大部分就近来自于天堂省,吕宋王国,宿雾王国和棉兰老王国,对该地区的气候适应性相当好,不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
为了征伐新殖民地,帝国方面做了长达十几年详尽准备,士兵配套的蚊帐,热带军服,宽檐军帽,防蚊虫叮咬的药物和治疗热带疾病的药物准备齐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开完了军事会议,所有的高级军官呼啦一下全散了,各自按照军事部署忙碌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