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大举扩展南亚市场 (第3/3页)
以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为主的东印度群岛帝国属地中,当地的华裔人口已经占据社会的9成以上,当地人民信仰的道教和佛教盛行,国语是官方第一大语言,英语是第二大语言。
剩下的人口中,约有32是白人及其后裔,马来土著及其后裔约占5,还有不足0的东南亚人和印度人。
大唐帝国全面占领东印度群岛的苏门达腊岛和加里曼丹岛的消息,传到欧洲已经是1899年初,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
这个时候
英国大举向南非增兵的行动已经不加掩饰,从各殖民地调往南非的军队超过10万人,针对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战争已迫在眉睫。
欧洲在1899年发起了同情和声援布尔共和国的大规模运动,舆论界连篇累牍的报道,吸引了绝大多数欧洲人的目光。
荷兰和比利时组建了众多的民间团体,征募捐款,发表章,建立基金会,向德兰士瓦捐赠战时流动医院和医疗设备,强烈谴责英国以强凌弱的战争企图。
来自荷、比、德、法、美、俄、爱尔兰、意大利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上千名志愿者纷纷远渡重洋来到德兰士瓦,准备同布尔人并肩作战。
在这一片动荡和纷纷扰扰中,来自东印度群岛荷兰战败的坏消息,除了在荷兰王国引起的巨大的震动以外,传导至欧洲各国引起的反响并不大。
反应最强烈的只有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郊外的宫殿中接待荷兰王国代表团时,语气坚决的表示道;
“唐国无耻的入侵战争行为,是对白人世界的又一次巨大损害,他们这样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以欧洲为主的国际社会应该团结起来面对这个巨大威胁。”
“英唐两国狼狈为奸,不惜损害他国利益以满足自身的殖民渴望,是当今国际秩序最大的毒瘤。”
“可悲的是……欧洲无法团结在一起。”
在沉重的战争威胁压力下,1899年初,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告诉米尔纳;
政府可以考虑把外侨得到德兰士瓦公民权的居留期限从1年减少为5年,但是要求英国今后停止对德兰士瓦共和国提出宗主权的要求,立刻停止向南非调兵,并且撤出来自英属各殖民地的军队。
受国内舆论的影响,英国国会在给克鲁格的答复中说:
“……女王陛下政府认为南非共和国政府的答复是消极的,或者是非决定性的……女王陛下政府保留对当前形势予以重新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最后解决手段的权利。”
为了给德兰士瓦增加军事压力,从年初起,英国又从印度和地中海各自调派了两千人增援纳塔尔殖民地,这令当地英军的实力再度大幅增长。
1899年初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坡斯勋爵在发给荷兰王国政府的信函中表示;
“总督府失去了联络各群岛的运输和通信能力,最新得到的消息显示;2万名白人俘虏在苦役营中遭受折磨和虐待,每一天都有人在痛苦中死去。”
“殖民地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损失,爪哇岛被巨大的恐惧笼罩,逃离这个岛屿是所有白人的心声,短短几个月已经流失了1万余人。”
“殖民统治的根基已经动摇,总督府无法发起有效的反抗,迫切需要外界支援,需要军火在内的一切物资……”
“形势恶化到无以复加,是战是和,王国政府必须做出果断的决策,继续拖延只会引发更严重的灾难。”
与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人心惶惶不同的是,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帝国方面向东印度群岛新占领的殖民地大举移民超过2万人。
新的一年
由于距离较近,大唐帝国殖民地部编制了向新殖民地移民60万人的目标,其中苏门答腊岛35万人,加里曼丹岛15万人,苏拉威西及其他各岛2万人。
上述地区的大量道路先后竣工,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新拓荒项目陆续建成,极大的增强了接受新移民的能力。
这也让大规模移民成为可能,在帝国资金的大量注入下,数以千计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碾米厂,面粉厂,榨油厂,糖厂,制烟厂,木材加工厂,水泥厂,砖厂,沙石厂等等,还有大量的华裔商人前来考察,准备兴办纺织厂,染整厂,轮船公司,造船厂等一系列企业。
工业经济强盛的大唐帝国不缺乏资金,新殖民地一片空白的工业领域,正是帝国资本角逐的新领域和新市场,也是他们的新舞台。
从地理位置上看
苏门达腊岛距离整个东南亚和南亚非常近,因此成为帝国工业资本最为看重的地方,可以由此辐射到整个南亚以及印度半岛。
正因为如此,帝国一些跨国资本也纷纷登陆,在19世纪末形成了一股投资南亚新殖民地的热潮。
诸如帝国八大银行财团,五大石油巨头和三大跨国电报企业,纷纷在苏门达腊岛设置南亚总部和分行,进一步大举扩展市场。
大唐帝国殖民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综合扩张,殖民效果极为显著。
在数十万华裔移民登陆的同时,大量帝国资本的涌入,东印度群岛迎来了数百年未有的翻天巨变。
每一天,这里都会有新的变化,都有新的工厂拔地而起,都有新的道路在延伸,都有数量不等的当地土著人如冰雪般融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