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6章遣使来朝 (第1/3页)

加入书签

第56章遣使来朝 (第12页)

一个多月后

大明宫廷内

皇帝李察接到外交部呈送的奏表,言及扶桑王国遣使上表庆贺大唐帝国武鼎盛,足当为万国表率,大国威仪令四夷宾服,足可称天朝上国矣!

扶桑国遣使言辞恳切,态度谦卑,并请封号……

这一下

可把李察整的懵了,在短暂的迟疑后迅即狂喜起来,从内心抒发出一种浓浓的优越成就感觉,晕淘淘的足以醉人。

此时此刻

李察能够深刻体会到昔日神州大陆鼎盛时期,历代汉唐明清朝廷君主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情满怀,那是权力欲达到极致的满足。

怪不得历朝历代大一统的帝王,都喜欢搞周围小国宗藩这一套,这是最能表现皇权的极致影响力方式,很有一种“天下尽在我手”的仪式感。

君不见

大英帝国也喜欢搞这种调调,自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进入鼎盛时期以来,每年的春季,女王陛下都会在白金汉宫举办盛大的颁授勋章仪式。

除了为大英帝国统治和海外殖民立下汗马功劳的英籍人士,还包括并不限于整个欧洲各王室成员和臣民,以及殖民地上的归附民族。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就获得最高等级嘉德勋章,此外还有法国,荷兰,普鲁士,甚至西班牙王室,都获得过等级不同的英国勋章。

印度次大陆的数百土邦王传承,都需要大英帝国女王陛下封授,才具备名正言顺的合法统治名义。

这种做法,无疑是凌驾于欧洲各王室和殖民地土邦王公之上的作派。可以看成是欧洲版的宗藩模式,相对而言更平等一些,也更易于接受。

扶桑国遣使来朝奉上贺表,那就是极具东方特色的宗藩关系了,意味着扶桑国将奉大唐帝国为天朝上国,自甘藩属地位,这是何等的荣耀?

惊喜来得太突然,让李察无法压抑内心的狂喜翻涌,仰天哈哈长笑起来,声震殿堂。

“哈哈哈哈……好,好,好,联心甚慰啊……”

扶桑国奉上贺表朝贡的意义格外不同,格外重大,远非琉球这样的小国可比,虽然出乎所料但在情理之中。

细想一下,如今的扶桑国有什么?

如今正值原来历史上扶桑国幕府统治末期,若没有什么变化,革新派与幕府守旧派将在今年下半年爆发内战。

内战的结果将以幕府守旧派暗然退场告终,明治天皇于明年,即1866年正式亲政,从此拉开了轰轰烈烈“明治维新”的大幕,影响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局势百余年动荡局面。

扶桑国的“明治维新”是全面的西化,以“散发脱刀令”为开端,全体扶桑社会从教育,军事政治,生活习俗到礼仪竭力融入西方化,实现颠覆般的改变。

仅从这一点来看

扶桑国“明治维新”的革除前朝积敝的决心,远比大清朝“洋为中用”来得更彻底,更坚决,实际效果也更好。

“散发脱刀令”提倡士、农、工、商(时称四民)不梳发髻(月代头)、武士不带刀(注,幕府官吏着礼服必须带刀),提倡穿着西装以破除旧习,全社会倡导“开化明”云云。

现如今一切都没发生,扶桑国依然是那个腐败横行,积弊丛生的幕府统治时期,全国上下230余藩各自为政,将整个扶桑分割成一盘散沙。

交通极为不便,商货流通代价高昂,每经过一个藩主的地盘都要缴纳过境税和其他各种名目的税收,标准还不统一,完全看藩主喜好而定。

这就导致整个扶桑国完全处于割裂的小农经济状态,压根也无法发展商业和工业,更看不到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的丁点儿希望。

若不能够砸碎这样的封建枷锁,重塑新世界,扶桑国怎能迎来“明治维新”的希望?

李察觉得;

扶桑国维持现在的幕府统治就挺好,贫穷落后也挺好,反正吃糠咽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多坚持个几十年很难吗?

摆在李察面前并非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接受扶桑国贺表那是母庸置疑的事情,而且要全社会大力宣传,这是彰显帝国荣耀,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大事儿,值得大特。

东方世界的宗藩关系由来已久,最早源于汉代,至唐时达到鼎盛时期,明、清两个朝代重新确立了天朝上国的尊贵地位,令四夷来拜。

例如大明皇朝定都金陵后,次年,高丽国王颛遣使上表庆贺明朝开国,并请封号。

朱元章应其之请,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诰,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从而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

“自是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是年,明朝开科取士,诏准高丽等国“行修经明之士……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

历朝历代,中央皇朝与周边小国宗藩关系的礼仪,朝觐已成定例,既彰显了天朝上国的威严,又照顾到了小国的颜面,相关事项只需按图索骥即可。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扶桑国遣使上贺表,远在南洋的兰芳国闻及此事,亦不远万里遣使来朝,这是我大唐帝国兴旺昌盛之兆啊!”

内阁总理大臣柳贤君等一众朝臣在殿外就听到陛下畅快的大笑声,匆匆而来满脸笑容的恭手作喜,又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兰芳国遣使来朝?

李察仅微一惊愕便反应过来,随即点头大笑着说道;“哈哈哈哈……好,好,这喜事接踵而来,当真是帝国兴旺昌盛之兆,郑爱卿,你近期择一良日,朕当率领武百官焚香祭祖,昭告上苍,方为正理也。”

“微臣领旨。”皇家秘处长郑源神情恭敬的领命。

皇帝陛下心情大好,柳贤君等一干重臣凑趣的奉上喜话儿,将殿堂里气氛渲染的喜庆而又热烈,说说笑笑的便将几件重要的事情定了下来。

无非是礼制,待客规格,地点,何人主事等等相应事宜,这些都有成例可循,只不过缺一些物什地方而已。

议会拨一笔专款,按制循前唐皇朝时旧例即可。

说起来也蛮有意思,大唐帝国此前只有一个藩国,即琉球王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