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6章 我只是个俗人 (第2/3页)

加入书签

这是咱们华夏人的特点,尤其喜欢用数字构建一些概念,特别是在明清小说里,大家可以想一下,《三国》里十常侍,五虎上将,五子良将,

《西游》里二十八星宿《水浒》里面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类,《红楼》里金陵十二钗之类等等统称?第一次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高大上,而且朗朗上口?”

王世风将目光转向镜头,缓缓说道。

还未从被颠覆认知中回过神的观众们下意识的表示认同。

确实,小时候第一次听说五虎将的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反正就觉得牛批,包括听《隋唐演义》时,根本不知道人物关系,但是十三太保这个称呼,记忆犹新。

好像所有古典传统籍里,都有这类数字+称呼的格式。

而且好像亚化圈中的东瀛也是如此,什么四皇,七武海,十三番队之类的。

“这个习惯其实是来自于道家,《道德经》中道生一,这个格式一直影响了华夏体裁和体习惯几千年时间,这种格式的特点,就是让你乍一听,觉得很高大上,仿佛拥有这个称呼,就是这个类别的翘楚,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

比如五虎将,你乍一听会觉得,可能整个三国就这五个人武力值最高,其余都是臭鱼烂虾,但是等你了解《三国志》后发现,魏国有五子良将,吴国十二虎臣,所以这种格式是极具迷惑性的。

但也仅限于迷惑性而已,如果变成数字+量词+称呼,就会画风突变,比如五个虎将,二十八只星宿,是不是觉得就没那么高大上了?”

王世风举了个简单的例子。

瞬间再次炸裂了观众们的三观。

神特么五个虎将!

瞬间五虎将的高大形象变成了五个猛猛冲的憨憨形象。

王老师这是要杀人诛心啊!

还我童年!

不过同时观众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或许大家确实长久以来都被这种貌似高大上的称呼给蒙蔽了真实情况。

“四大名著的出现也和这些迷惑性称呼一样,但这个称呼的前身是明朝时,一个就叫做王世贞的学家,将《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列为所谓‘宇宙四大奇’,

然后冯梦龙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为‘四大奇’。

到了清朝,金圣叹评‘天下六大才子’包括《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而近代某位大师以《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称之为‘一流小说’,但是随着上世纪末印刷业的兴盛,以全国出版社的销量正式确定了‘四大名著’的说法。

但是我要给大家科普一下,王世贞,冯梦龙,金圣叹和某位大师,这些人除了是学家之外,还有个主要的身份,就是学批判家。

什么叫做学批判家?就和最近在网上批判我的电影《忠犬八筒》的那些人一样,是靠着评价别人作品,来获取流量和商支持的人。

通俗点儿来说,他们是靠着批判别人作品来赚钱过活的,当然,这些人肯定要有些真材实料,才具有权威性获得更多的流量以及消费者的认可。

但是他们都绕不过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商,众所周知,什么事情粘上商人,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王世风面带微笑,语气平缓的像是在上课。

但是字里行间除了给电影打了个广告以外,似乎还阴阳怪气的讽刺了某些人。

属于借古讽今,紧跟时事了。

至少是上网冲浪的观众,基本上都瞬间秒懂。

也似乎知道,王世风要说些什么问题。

“当然,我也不可以凭空无人清白,我只是说这个利害关系而已。”王世风又笑着澄清了一句。

听到这话,所有观众更加想入非非了。

罗思尧则面如黑炭,恨不得掐死王世风。

你这是澄清吗,你就差指着鼻子骂我收黑钱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几位大名鼎鼎的学批判家,都为华夏的通俗白话化作出不朽的贡献,尤其是金圣叹和冯梦龙,这两位在通俗学上的贡献,是需要我们所有后人牢记的,

如果不是这两位顶着杀头的风险,拉升通俗白话小说的人气和流量,恐怕我们现在看的所有籍,都是复杂晦涩难明的言,会直接影响了我们学习化的效率以及对知识的好感,

同时我也想说,四大名著虽然有很好的学水平和艺术水平,但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大上,相反,这四本确实是属于入门级古典学作品,大家没有必要因为名气大就对其奉为圭臬,过度解读,

大家一定要记得,所有的学不论高低,都是给人看的,你能够在其中看到的东西,才是读的意义,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