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无题(三) (第1/3页)
夜空下火光灿烂,喊杀声震天。
篝火与火把相映成辉,这片边陲之地仿佛突然变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的闹市。
孟凡站在高处俯视这般景象。
如果用诗人的眼光去看,天地间是如此壮丽,完全值得提笔挥墨,而他却你死我活的血腥争夺。
为了提高收拢效率,他特意挂了招魂幡,只收拢大唐将士,而吐谷浑与吐蕃人,还是魂飞魄散为好。
没有怜悯、没有感情,燕国公想不到什么好办法,历代将领都是用人命上去填,杀到血肉横飞、血流成河,敌人已经没有力气反抗,再接管这处军事要冲。
喊杀声持续了半夜,石堡内的吐蕃人精疲力尽,而唐军与吐谷浑人心生抵触,没谁愿意像飞蛾扑火那样,把命给填进无底洞当中。
要是有大炮就好了。
诚然,雷霆之力不比这个差,但这份因果,孟凡却怎么也不想承担。
更何况,两军交战之际,国运和煞气冲击,道法难以发挥。
左思右想下,孟凡突然提出了一个主意,他命令靠近此地的陇右各州县提供火药——
此物其实很早就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简单的火药。
而炼丹师只是把它当做炼丹用而已,因后代的帝王,个个都想求长生不老,召集许多炼药师寻药,渐渐的,人们知道了,把硫磺、硝石、木碳三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点就能起到剧烈烧作用。
当然了,早期的火药根本达不到军事作用,得进行改进,使之黑火药。
道家老祖宗所发现之物,孟凡不会提纯?
就是没有后世那么大威力罢了。
随着第一批经过处理的原料送过来,军营某片区域成为了试验场。
【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
有随军官如是记载,虽说有夸张成分,但确实达到了能够投入使用的程度,这令众将兴奋不已。
说实话,孟凡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想到这个方法,可以少牺牲上千自己人。
而找到合适的配比以后,各州各县又被要求收集毒物,什么砒霜、硫磺、草头乌、巴豆、狼毒,一系列玩意儿,反正什么有毒就塞什么。
当这些玩意儿混合成球体之后,再用旧纸、麻皮、炭粉等材料捣碎混匀,搅成糊状涂于表面……
大唐版化学武器。
用来对付吐蕃畜牲再合适不过。
跟侵犯国土,制造杀戮的异族还讲什么人道主义?
可惜,困难总是会出现。
绕来绕去,任何处于安全范围的地方,投石车都面临射程不够的问题。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番商讨,最终决定在悬崖下的湟水边修几座土山,到时候,把投石车弄上去,居高临下发射,会增加有限距离!
至于要修多高的土堆?
三角函数。
孟凡也体会了一把学霸的快乐,初高中数学知识,结合卷宗内关于石堡的记载,很快就制定好相关数值。
吐蕃人不清楚火药球这种大杀器,但仅仅是大型投石车就足够头疼了,奈何他们居高临下,拿工地没办法——技术实在有限得很,虽然偷偷学到了一些工匠技巧,也能做弩炮投石车云梯等器械,但质量就不敢恭维,射程也大打折扣,无法威胁工地。
如果想阻止工匠继续施工,只能从方台上出来,用近战解决问题。
结果……趁着夜色浓厚,吐蕃人还真派出了一队死士。
奈何来的太晚,已经修上去的土山他们没办法,火根本烧不掉。
于是乎,这帮家伙抬起粗木柱去撞,想像攻打城门那样,把土山撞塌,可军事要地,土质夯得异常严实,无论怎么冲撞,都不带动弹一下。
这时,附近的守军也及时杀过来。
好不容易寻到不用人命填的法子,这么久被延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