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2章 真正引以为豪之处

加入书签

刘皇帝过去常常自谦,也努力地做出一副平和的模样,但他骨子里实则是个十分自傲的人,他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也有洞察人心的智慧,他生生改变了一整个世界的走向,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幂

以刘皇帝一向的内敛沈重,都不时露出骄狂之态,矜功伐能,至少作为一个君主专制帝王,刘皇帝的成就已经前无古人,后也很难再有来者。

只是随着岁数的增长,人至暮年,刘皇帝的心态也在不断变化。改弊革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南征北伐,这些刘皇帝自矜了几十年的东西,如今在他看来,却已不足为道,毕竟上溯千年,做到这些的,还是有那么几名帝王的。

在承平二十多年后,刘皇帝发现,他真正能够自豪的,只剩下海外拓殖这一桩。不在于扬威域外,在刘皇帝看来,这是打破华夏历史窠臼的一种尝试,一种宣泄内部矛盾的办法。

当下的大汉,帝国虽然摆脱不了一些封建落后的框框架架,但百姓们的生存空间是大大扩展了的,并且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对于一般小民而言,倘若承受不了国内的沉重负担与压榨,完全有其他出路,选择也很多,徙边,出海。只要胆子够大,敢冒风险,大汉周边有数之不尽的土地资源可供大汉百姓取用,尤其是广袤的南洋地区,虽然是大片的蛮荒,环境恶劣,但大部分都是优质资源,只欠开发,而以大汉百姓在农业上的专注与技术,只要人去了,就不愁没有成果。

至于地方势力对于小民的各种影响与限制,固然难免,但在大汉的政策环境下想做到彻底控制,同样是不现实的。

对于移民实边、拓殖海外,朝廷的态度一贯是支持、坚持,并且早已将移民作为各地主官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写入了祖制之中。幂

没错,刘皇帝还是没能忍主定祖制的冲动,虽然有些顾虑他定的这些规矩会成为故步自封者的“大义”,但刘皇帝还是做了,至少在他看来,他定的这些规矩,无一不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永续延存。

刘皇帝订立祖制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限制后人乱来,以超越时代千百年的眼光来看,他有资格也有自信去做这一点。

并且,其中有不少事项,都是为了保持大汉官民开拓进取、昂扬向上之精神,为了这份进取,不得不采取一种堪称顽固保守的措施,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的。

关于移民开拓这一点,更是浓墨重彩,东北、漠南、高昌、安西、安南这些地方,都是作为百年大计的重点开发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汉各地的官府,自然踊跃响应,涉及到升迁考核,关乎官帽子,大汉的官僚们自然格外尽心。

当然,也不是任其作为,否则,为了完成任务,做出一个光鲜的成绩,那是什么没有荒唐恶劣的办法都能想得出来,什么没有底线的事情也都干得出来。

于是,刘皇帝又继续做着限制,给他的官僚们带紧箍咒。有鉴于榆林之乱的教训,官府移民有一条基本原则,那便是自情自愿,不得强迫,倘有官员为达不目的,不则手段,以权凌人,可向上一级官府举告,一旦查实,严厉惩处。而倘若因移民之事情,出现了像榆林之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同样查究到底,所涉官员,概不轻饶。幂

同时,移民目的地,也做了严格规定,安东、安西、安南是第一批次,高昌、漠南等其他缘边地区则是第二批次,余者则为末次。

所有由官府组织的移民,都需有详细记录,以保证对移民的管理控制,移民数量以及成绩考核,则由各边地统计,上交朝廷,两方比对考核。对这个过程,朝廷也将时时派出差使,监督巡察。

至于海外移民,到目前为止,依旧以民间自发行动为主,还没有到官府出面组织的地步。在移民之事上,实边仍旧是当前政策,最主要的考量。

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待新税改革彻底完成,大汉又将迎来一波恐怖的人口潮,这是挡也挡不住的。或许,那时候,缓解人口压力,将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

国有潮水汹汹,则以邻为壑,这是刘皇帝能想到的办法,给大汉百姓提供更多的选择,也给大汉帝国更多的可能。所幸,这个世界很大,足可供大汉子民遨游。

因此,朝廷虽然已经二十来年,没有大规模地、强制性地组织迁移人口。但在这种相对温和的政策引导下,这些年,大汉在移民实边上,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实现的移民人口规模,比之当年粗暴的强迁,多了数倍不止。

当然,这其中,不得不夸奖一番那些官僚们的表现,为了一个良好的政绩,为了升迁前途,是想方设法,积极推动。幂

简单粗暴的政策不敢乱用,但有其他办法,很多地方官府都选择以利诱导。不少土地贫瘠而人口众多的地区,都选择从拮据的留税中抽出一部分,对愿意徙边的百姓进行补助。

因此,对于很多愿意到边地闯荡的百姓,从递交申请开始,便已经有了第一笔收入。而到了目的地,土地、种子、耕具等生产资料,一般都是准备齐全的,有些地方,甚至连居住的屋舍都考虑到,再给一定补助,垦殖期间的生计口粮,同样不会少。

为了移民,朝廷还专门拨了一笔款项,专用其事,这笔款项的数额,到开宝二十四年,已达三百万贯之多,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得不提一句,当年为支援安东发展,朝廷每年拨款一百万贯,这笔钱随着安东发展渐入正轨,也由于一些隐晦的原因,停止了。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刘皇帝对于安东地区的发展,对东北边防之稳固,以及对长子刘煦的偏爱。

另一方面,宣慰司也是全力开动,大力宣传,挑准各移民地的优势处进行宣传,这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效果。

这些年,在大汉地方,有不少这样的现象,官府遣吏下乡,挨个宣传朝廷的移民政策以及地方官府移民优惠。

一次不行,一年不行,但长年累月之下,总是少不了动心的人。毕竟,连安东在宣慰司制作的宣传册中,都被描述成沃野千里,动植矿物资源予取予求的宝地,除冷了点,没有任何缺点......幂

而随着此次朝廷大规模税改的进行,一旦完成,社会环境变迁,再加上政策驱动,新的移民潮,是可以预见地爆发。

过去,虽然不少官府为了升迁考核做得漂亮些,去推动移民,但也没有形成全面的认同。从其他利益考量,官僚实则并不愿意去做移民这种废力废钱的事。

两税制下,官府的财政进项,主要在人,人口越多,能够收取的财税就越多,分摊到个人身上也就越少,治下百姓的负担会相对减轻,只要懂得克制,造成的民怨也会小些。

各地官僚,对治下之民,基本可以视作笼里关的鸡,能够可持续地收割下蛋,如非必要,是轻易不愿意放出笼去,把下蛋的鸡送给别人。

但如今情势不同了,人口早已不成为政绩考核标准,计税依据与纳税规则也改了。土地是定量的,人再多也难影响正税的收取。

如此一来,再保有大量的人口,对于官府的经营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养那么多人,毕竟是费粮食的,出现灾祸,还得赈济,减税,怎么看都是亏本的。

越是穷困的地方,越是如此。于官,不论是仕途还是利益考量,都有动力去做;于民而言,有朝廷政策支持,有直接的利益收获,除了需要背井离乡,承担边地治安的风险,没有其他缺点,这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幂

若说风险,人从降生开始,便已经走上一条风险之旅了......

当然,一旦形成移民潮,对于国内那些地主们就不那么友好了,毕竟,掌握着大量土地的他们,也是需要大量人力来耕作经营的。

至于移民可能造成的劳力缺乏,随着人口的再一次爆发,也将得到补充,大汉是很难为缺少人口而头疼的。

另一方面,也能由此限制国内地主们的剥削,一旦做得过分,人可以跑,正大光明地移民,把人赶跑了,留着地又有何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